一、基本概况
安溪乡残联立足山区乡镇实际,聚焦景宁籍残疾人在本地生活的服务缺口,以“打破地域壁垒、共享服务资源”为目标,探索构建残疾人异地庇护服务体系。2024年5月,安溪乡残疾人之家作为全省首家残疾人跨县域庇护服务试点,通过“试点先行—机制固化—服务扩面”三步走策略,形成“一地试点、两县受益”的山区残疾人服务新模式。
二、做法成效及特色亮点
(一)立足实际,探索跨县域服务新路径。安溪乡残联在走访中发现,辖区内许多景宁籍残疾人家庭因户籍限制,无法享受本地“残疾人之家”庇护服务,不仅影响了残疾人自身的生活质量,也制约了其家庭成员的就业发展。为切实解决这一民生痛点,安溪乡残联提出“打破地域壁垒,实现服务共享”的工作思路,积极和县残联对接,共同探索跨县域庇护服务模式,力求解决外来残疾人的照料、康复和就业难题。
(二)试点先行,打造无差别服务样板。2024年5月,云和县安溪乡残疾人之家为全省首家试点,率先推行异地庇护服务,为符合条件的景宁籍残疾人提供与本地户籍残疾人同等的日间照料、康复训练、技能培训、辅助就业等一体化服务。试点运行以来,已成功接收9名符合条件的景宁籍残疾人入住,并通过个性化服务方案,帮助其提升生活能力、掌握就业技能,初步实现“进得来、留得住、过得好”的目标。
(三)深化协作,建立长效保障机制。在试点成功基础上,2024年10月,云和县与景宁县残联正式签订《残疾人之家异地庇护服务管理合作协议》,明确双方在资格审核、服务标准、监管责任等方面的协作机制,为异地庇护服务提供制度保障。安溪乡残疾人之家具体承担服务落地职责,确保协议内容得到有效执行。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两地残疾人之家异地庇护服务进入“同城同服务”新阶段。
三、经验启示
(一)主动性作为是破题关键。安溪乡残联以“小乡镇办大事”的担当精神,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。通过与上级部门对接,成功推动了跨县域庇护服务模式的建立。这充分证明了基层残联贴近一线、了解实际需求的优势,应主动作为,为残疾人提供竞彩篮球投注更好的服务。
(二)标准化服务是可持续基础。试点中形成的“评估—建档—服务—跟踪”全流程标准,以及签约后固化的跨县协作机制,确保服务可复制、可推广。这些标准化流程和机制确保了服务的规范性和一致性,为异地庇护服务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(三)多元性协同是质效赋能动力。安溪乡整合残联、卫生院、企业、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,构建“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”的服务网络。例如,玩具企业提供订单、志愿者提供多元服务等,形成服务合力。这种模式启示各地需强化资源整合意识,以“共富工坊”“医养结合”等载体提升服务附加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