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个夏天,在松阳县古市镇十五里村挂职的新疆干部沙旦提·买买提,几乎“扎”在了村里各个角落。她跟随村党支部书记谢挺华,与村民、游客和项目运营团队频繁交流、深入互动,沉浸式体验丽水基层工作。
沙旦提·买买提来自新疆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奥依买里村,自今年6月起在十五里村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挂职锻炼。从政策落实到纠纷调解,从项目跟踪到产业发展,两个多月来,她每天都在村里奔波,忙得脚不沾地。
“是个吃苦耐劳的小姑娘。”作为帮带导师,谢挺华打心眼里认可这位“00后”小徒弟。“义龙庆高速临时用地政策处理,时间短、任务重,她顶着烈日东奔西走;游客接待服务中心项目设计方案论证,常常要加班到很晚,她主动参与其中……”谢挺华说,尽管丽水与新疆的生活环境、工作节奏存在较大差异,但她都全力投入每项工作。
“师傅用言传身教告诉我,只有深入一线,才能真学实干、锻炼成长。”沙旦提·买买提说。
十五里村是远近闻名的“桑蚕村”,有着深厚的桑蚕农耕文化。近年来,该村创新开发蚕桑资源,形成集种植、生产、销售和研学于一体的融合发展模式,推出了桑葚酒、桑葚干、桑叶茶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。
“新和也有大量野生桑树,但从未靠桑树致富。十五里村的桑蚕产业让我深受启发。”沙旦提·买买提说,新疆人虽有食用桑葚、泡桑叶茶的习惯,却无人会酿桑葚酒,“如果能将酿酒技术带回家乡,无疑是一条可行的致富新路径。”
今年6月,包括沙旦提·买买提在内的18名新疆新和县干部,来到松阳县开展为期三个月的跟岗锻炼。他们分赴松阳县各个乡镇及村庄,深入基层,系统学习丽水在乡村振兴、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先进经验,力求将“丽水真经”带回去,转化为新和发展的实际动力。
在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,千年农遗中蕴藏的智慧令大家由衷赞叹。新和县塔什艾日克镇副镇长艾海提·艾买尔坦言:“我们新和虽然以种植棉花、小麦为主,但农业生产之间的经验往往互通有无。丽水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,给了我很多启发。”
在古堰画乡,“一条瓯江养活一条产业链”的生动实践让大家深感震撼。排先拜巴扎镇人大主席雪合米提·艾则孜认为,“从传统村落蜕变为鲜明的艺术‘IP’,文化赋能带来的创新治理模式,不仅提升乡村发展活力,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。”
……
三个月来,新和干部紧密结合家乡实际,带着问题学、带着思考悟、带着目标干,深入一线体验,坚持每日撰写跟岗日记,在对比中反思,在总结中提升,努力将丽水的鲜活案例和成功经验转化为符合新和实际、具有边疆特色的发展新路径。
“我们精心‘选址’,匹配岗位,并根据干部综合素质‘量身定制’学习方案,确保人岗相适、学有所获。”松阳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,通过引导挂职干部总结提炼丽水在思考、谋划、推动工作中的好经验、好做法,有效推动学习成果转化,助力新和高质量发展。
市援疆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表示,选派新和干部赴丽跟岗锻炼,既是深化对口支援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举措,也为干部成长提供宝贵机会,为两地协同发展搭建桥梁,更是丽水为推进中华民族一家亲作出积极贡献。